战略和组织,是比较大层面的一些思考。职业的人,需要有这样的见识和想法,否则会非常狭隘,没有格局。但是,只有大的层面,显然不够。回到细节的方面,也要对细微的个体有理解。因为职业的人,总体来说一定是能力更强的人。如何让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加优秀?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。我之前讲过,有一个非常有效的7-2-1模型。什么意思?就是70%来自“工作中学习”,20%来自“向他人学习”,10%来自“正式的培训”。1,工作中学习。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是“Learning by Doing”,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。在工作中,解决具体的问题,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,可能是效果最好的。说一万遍,都不如自己做一遍。2,向他人学习。除了工作中学习,还需要和别人学。因为别人的思考和做法,常常能打破自己,给予更多启发。但是,向他人学习的比例,只占20%。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,过不好这一生?可能是听太多了吧。3,正式的培训。最后,才是正式培训。请老师上课,大家一起交流讨论。这个比例,应该是10%。很多人能力不行,其实是训练和做事的方法不行。要么把成长的责任都推给他人,是你没把我教好,要么就是归咎于公司,你没给我提供培训。但是,这些原因其实最多占30%而已。最重要的原因,还是自己在工作中努力不够。我特别想说,职业的人,要敢于承认这一点。真正优秀的人,也不用太在乎自己的自尊。要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太玻璃心,变得更皮实一点,能力更强一点。
意愿:成年人只能筛选,不能教育 而一个职业的人,除了要有能力,但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:意愿。管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:We hire for attitude, and trAIn for skill。意思是:我们雇态度好的人,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。也有人因此说:态度决定一切。如果一个人意愿不行,那不管你怎么培养都不行。所以我们也经常说,要把正确的人,放在正确的位置上。这个正确的人,至少是有意愿的人。不然即使放在一个位置上,他难受,你也难受。我们也说另外一句话,成年人只能筛选,不能教育。死猪不怕开水烫,那太麻烦了。筛选出意愿好的人,然后才能想办法继续激发。那么,如何激发呢?物质,和精神。物质,就是向钱看齐。钱,是可以激发意愿的。这很正常,也很正当。有一次,我去参访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,那位企业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。08年,民工荒,根本招不到人。他和我说,只要不是腿瘸的,稍微能干点活的,都招了。但是招来之后,很不好用。怎么办?他跑去海底捞吃了顿火锅,想看看行业的标杆企业是怎么管理员工的。他和我说:我一边吃,一边和服务员小伙子聊天,最后我就得出一个结论,一分价钱一分货。我们才给1200块钱的工资,海底捞给的工资呢?3000块!“我直接愣住了。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?只给那么点钱,你当然学不会。我要是能招到人,那才是见鬼了。”只有给员工最高的待遇,你才有资格向他提出最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。但是我们经常想的是,能不能给出行业最低的工资和福利待遇,还要求他能有最好的态度,做出最佳的业绩。觉得这才是管理。物质方面,把钱给够。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。那精神呢?就是给予尊重。还是举海底捞的例子吧。为了帮助员工能更好的工作,海底捞不仅有工作上的培训,还有生活上的培训。公司甚至会教他们如何用马桶,如何用ATM机,如何坐地铁。发工资的时候,公司还会把一部分钱打给他们的父母。让父母也感受这份自豪。而海底捞的店长离职了,就算是去了小肥羊,公司都会给这个员工8万元的嫁妆。如果是小区经理,给20万。大区经理,送一家火锅店。这,是对员工的尊重。意愿有了,力出一孔。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